四十载赓续奋进,向未来再启新程。11月22日,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举办上海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建系40周年暨学科发展研讨会。计算机系及所属学院历任领导、退休老教师、校友代表、校外专家以及师生代表等近200人齐聚一堂,共同回顾四十年办学历程,研讨学科未来发展方向,探索“卓越教师”培养新路径。副校长蒋明军应邀出席,学院党委书记陈晓虹主持大会。

深情回望四十载,赓续前行谱华章
蒋明军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计算机系成立四十年来取得的成绩,并代表学校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四十年表示祝贺,向长期支持学科建设的老领导、老教师和广大校友表达诚挚感谢。他指出,面对学校确立的建设教师教育领先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战略目标和上海市高教综合改革机遇,信机学院应聚焦基础教育、先进制造行业需求,紧扣“为科服务、为产育人”理念,要坚守育人初心、铸就卓越人才高地;勇攀科研高峰、服务科技自立自强;深化开放融合、构建共赢发展生态;深化新工科改革,在卓越教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及产学研融合上担当重任,再谱华章。

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潘建国作学院发展主旨报告,全面总结了计算机系四十年来的建设成果与发展经验,并表示,学院将在“十五五”期间以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专业优化为引领,持续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陕西师范大学人工智能与计算机学院院长姚若侠教授代表兄弟高校致辞,表达了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四十周年的祝贺,并寄语两校在未来进一步深化合作、共促学科高质量发展。计算机系建系筹备组组长、原系主任张世正教授作为老教师代表深情回顾了建系初期的点点滴滴,从摸索、探索到坚守,深情讲述触动全场,现场掌声经久不断。1995级计算机教育专业校友、徐汇区教育局局长周刚在发言中,暖心回顾了母校给予的一套受益终身的“思维操作系统”,细数各位恩师谆谆教导下赋予的“价值导航系统”,表达了对母校、母院的深切情谊。



会上,学校领导、学院领导、青年教师与学生代表纷纷向计算机系的老领导、老教师献花,向四十年以来的开拓者、耕耘者们致敬。
开篇谋划布新局,学科赋能启新程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管海兵、同济大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智军、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吕岳、东华大学信息与智能科学学院执行院长方志军、上海电力大学人工智能学部主任严怀成、上海海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周日贵、复旦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韩伟力、同济大学教授黄庆华、上海大学通信工程系主任曾丹等专家受邀出席学科发展研讨会,潘建国主持会议。

副院长袁非牛专题汇报博士点申报情况,介绍了学位点建设思路、师资队伍、科研成果、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的总体进展。与会专家充分肯定学院在“AI+教育”领域的学科定位和发展基础,并围绕学科方向凝练、成果建设、人才队伍优化、科研平台建设及博士点课程体系完善等方面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为学院下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指导。
学院将系统梳理专家建议,针对学科交叉融合、标志性成果培育等制定整改方案,凝聚校内外力量推进博士点培育工作。
薪火传承育新才,使命担当迈远方
大会上,计算机师范生培养兼职教授聘任仪式举行。蒋明军为上海市西南位育中学校长陈勇,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小学初中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教研员周纯,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信息中心主任奚骏,上海市文来中学校长助理周晔,上海师范大学附属嘉定高级中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工作)孙越,上海中学信息技术教研组长毛黎莉,上海市徐汇区教育学院信息资源中心主任、高中信息技术教研员王卿,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小学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教研员张建栋,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初中信息科技与人工智能教研员徐嫣琼,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教育技术中心及综合学科主任孙时敏等十位资深基础教育专家颁发聘书。兼职教授们将担任2023级“计算机世承班”校外导师。

会后,学院举办了“计算机世承班”导师见面会暨“当95遇见25”人生导师沙龙活动。10位兼职教授、学院领导、计算机系负责人和教师代表、2023级“计算机世承班”全体学生和师范专业新生代表参加。

陈晓虹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本次见面会是教育薪火的生动传承,衷心感谢十位校外导师的真诚分享与倾力支持,希望师生珍惜联结、常叙情谊,学院也将持续为相关培养工作提供保障。

副院长魏爽介绍了“卓越教师”培养理念及“计算机世承班”建设情况。兼职教授陈勇、孙越、周纯分享职业成长经历与育人经验,并鼓励同学们扎根教育、夯实基础、勇担使命,努力成为未来基础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骨干力量,与会学生和导师们开展深入交流。

四十周年既是回望来路的里程碑,更是迈向未来的新起点。未来,学院将坚守育人初心,强化学科特色,深化协同育人,推动博士点建设和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质,砥砺前行,奋力开创学院高质量发展的新局面。
(供稿、摄影:信机学院)



